随着全国各地项目的不断落地,阔地探索出了第三方本地化售后支持模式。
阔地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售后服务平台,保持24小时随时报修、查询等售后服务
团队体系包括项目、平台运营、工程、售后等分组,各个组都形成了专业的流程化体系
运营服务中心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的服务踪迹,售前、售中、售后的每一个环节,都可以被实时记录和跟踪
运营服务专车、统一运营服务工装、运营团队系统培训……满载了阔地心系客户的诚意和实力
推进教育数字化
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。强国必先强教,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,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,强调要“推进教育数字化,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、学习型大国”。这为我们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、提供了根本遵循。 当今世界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、生产、生活、学习方式。如何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,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,建设“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”的学习型社会,培养大批创新人才,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。作为“数字中国战略”的一部分,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,准确把握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抓手。 建设学习型社会、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支撑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,构建方式更加灵活、资源更加丰富、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。”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,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、建设教育强国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任务。在数字教育时代,要主动、积极适应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终身化、融合化发展趋势,集聚全社会优质学习资源,搭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,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、个性化学习需求,建设学分银行,让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成为现实,让教育成为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、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、适合每个人的教育、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。 实现教育公平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,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,发展素质教育,促进教育公平。”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,关键在补齐短板、提高质量。教育数字化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,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优质教育资源聚合起来,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基础上实现跨学校、跨区域、跨国家的传播分享,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,消除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数字鸿沟。比如,数字化线上教育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,让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、名家、名校、名课资源。我们要通过教育数字化,逐步缩小区域、城乡数字差距,大力促进教育公平,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。 推动教育转型发展、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,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。”当前,数字化正引领教育变革和创新的新浪潮,催生了数字教育新业态,必将持续深刻影响教育发展,既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,也为教育变革和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。我们要树立数字思维,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将催生新的教育场景和教育形式,实现教育整体水平提升。要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促进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,形成基于全过程数据的教育评价机制,积极推动数字教育的技术、模式、业态和制度创新,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,让数字教育惠及所有学习者。 面向未来,我们要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,加快构建新一代数字教育平台及内容,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,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教育红利,为教育现代化贡献更多数字化力量。具体来看,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:一是明标准。健全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,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统一、标准、规范的管理、运行、监督体系,让数字教育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、更好共建共享。二是强基础。数字教育以技术为依托,以网络为基本载体。要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同时加强统筹协调、互联互通,避免出现信息孤岛。三是抓内容。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,而是要系统推进教育全生态的升级发展。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,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,在教学空间、教学过程、教学评价、教育治理等方面下功夫,实现全过程、全要素、全时空、全领域的转型,以高质量的教育内容为数字教育稳健发展提供有效支撑。四是严监管。建立教育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,提升相关部门协同监管能力。五是保安全。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,既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,又保证平台安全运行和数据信息安全。(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何秀超)来源:《人民日报》
云南乡村教师付发祥:为孩子们点亮大山深处的光
云南乡村教师付发祥在明德小学辅导孩子们学习。(受访者供图) 新华社昆明6月3日电(记者佟璐)“现在,我们再来解一道题。”59岁的教师付发祥站在黑板前,快速写下板书,转过头,孩子们渴求知识的脸庞映入眼帘。 这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孟官村明德小学的三年级数学课堂。明亮的校舍、崭新的课桌椅、多样的课题本……面对设施齐全的明德小学,付发祥的思绪却时常飞往一个遥远的简陋校舍里。 那是位于板桥镇清水村委会沙河厂自然村的沙河厂小学——付发祥执教36年的地方。 1986年,付发祥从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,出身农村贫困地区的他决心回到海拔高、气温冷的偏僻山区,帮助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。 “一师一校”的沙河厂小学,是政府为解决沙河厂自然村20多户人家的孩子就学问题而设立的教学点。付发祥刚到学校的时候,全校只有五六个孩子。 沙河厂小学地处大山环抱的山沟沟里,出山之路崎岖难行,偶尔有野兽出没。山区教学资源匮乏,为了去板桥镇中心小学给孩子们取学习资料,付发祥便徒步翻过大山,往返10多个小时的山路,一走就是12年。 “这个山区经常下雨,印象最深的是付老师为了给孩子们取资料,打着雨伞,艰难地走在泥泞的土路上。”村民董相说。 1998年,山区终于通了公路。用积攒的工资买了一辆摩托车后,付发祥开始骑摩托车在沙河厂小学与板桥镇中心小学之间来回奔波。“条件非常艰苦,付老师雨天赶路的行头,从雨伞换成了雨衣。”董相说,“黑的、红的、绿的……各种颜色的雨衣不知换了多少件。” 20年间,付发祥报废了两辆摩托车。 随着不少村民搬下山,沙河厂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,村里曾提出让付发祥和孩子们一同搬去镇上的中心小学。但由于当时中心小学没有寄宿条件,孩子们每天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,不忍孩子们奔波求学的付发祥打消了搬迁念头,“在哪里都是为了孩子”。 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30多年来,沙河厂小学近200个孩子没有一人因贫困辍学,许多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,走出了大山。 1976年出生的董树才就是其中之一。 “铛!”每当“钟声”响起,董树才和其他孩子们就知道,读书的时候到了。 山区不通电的年代,付发祥用废弃轮胎里的钢圈,自制了一个“钟”,每天早上,他就用这口自制“钟”叫醒沉睡的孩子们。 “我们的字,都是付老师手捏着手,脸贴着我们的耳朵,弓着身子,一笔一笔教着写出来的。”如今已在昆明成家立业的董树才说,“是付老师把我们送出了大山。没有付老师,我们就没有今天”。 1996年,远在云南红河州的董树才陆陆续续收到来自老家的25封信,打开一看,信里字迹不一,有的像大拇指一样大,只有二十几个字;有的字号适中,铺满了几页纸。 这些信,都是付发祥带着孩子们一起,给走出大山的董树才寄来的,一字一句,写满了山高路远的挂念和鼓励。 “身边甘肃、四川、贵州的同事,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。这份感动,我至今难忘。”董树才说。 “在沙河厂小学的那些年,付老师有时去镇上卖炭,也会叫上我一起。”董树才回忆道,“卖炭赚到了钱,他就家家户户走访,主动提出帮孩子们垫付学费”。 那些年村民家里条件都不好,付发祥生怕家长因为学费问题不让孩子们继续读书,一次劝不动,付发祥就劝两次、三次,直到学生坐在教室里。 沙河厂小学前后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受过付发祥的资助。 2022年,沙河厂小学正式合并到板桥镇孟官村明德小学。“付老师,您会跟着学生一起去明德小学吗?”学生家长董美兰找到付发祥,希望他去明德小学继续执教,“有您跟着娃娃们,我们家长就放心了”。 为了将一批又一批孩子们送出大山,付发祥在山区坚守了36年;如今,带着一颗牵挂的心,付发祥终于迈出了离开大山的脚步。 如今,沙河厂自然村大部分村民都曾是付发祥的学生。“如果没有付老师,沙河厂小学早就不在了。30多年来,是他撑起了整个村子的教育。”村民马荣军说。 付发祥多年来的坚守与付出得到了各界的认可。2014年9月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教育部授予他“全国模范教师”荣誉称号。来源:新华社
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 建设教育强国
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进行“三位一体”统筹安排、一体部署,并首次将“推进教育数字化”写入报告,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,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,具有重大意义。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实施以来,我国已经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,探索了以服务引领和支撑学生全面发展、教师能力提升的新路径,实现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全覆盖,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,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。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。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,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并加速变革,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时代新人。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,建设教育强国,需要强化以下几点认识。其一,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。创新推动社会进步,重塑社会形态。伴随着蒸汽机、电气化、计算机等引领性技术的突破,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、信息社会的时代变迁。未来以人工智能为牵引的数字时代,如同在我们的视觉三维空间里嵌入了一个智能数字空间,使得人类活动的维度大大拓展。 其二,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。时代变迁以典型形态特征改变为衡量,既包括新形态的形成,也包括新形态对旧形态的改造。因此,数字时代包含着对信息社会、工业社会、农业社会的融合和改造。数字空间和智能技术是形态转换的关键,二者就像当今的水、电、路一样是未来社会的环境性因素。 其三,教育形态将发生根本性转变。形态体现着一种整体状态,教育形态总体上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形态。通往数字时代,广泛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及其应用平台的搭建,将为人人时时处处可学提供技术保障,多资源开发、多情景展现、多形式交流将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。 其四,教育的模式探索将推动范式转变。随着智能数字空间的发展完善,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班级教学模式有望被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。新模式以混合式教学为形式、以智能自适应学习为关键,将帮助每名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路径。 如果说信息化还是工业化的延续和扩展,那么数字化则在开启另一个崭新时代,人类的思维方式总体上将由工业思维转向数字思维。教育变革首先是从数字资源建设和教育模式探索开始,进而会引发根本性的范式跃迁,形成教育新形态。 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,我们要立足数字时代这一改革发展的大环境,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实践探索,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。 要更新教育理念,加强统筹规划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要系统谋划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路径和政策措施,加强方向引导和统一认识,充分发挥制度优势,注重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教育的整体性变革。 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,营造数字化教育发展环境。加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改造,完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,关注网络联通衔接,避免形成孤岛,要不断克服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,促进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管理。 要加快推动教育模式改革,探索智能自适应教育路径。积极开发、探索、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“课堂+线上+实践”混合式教育模式,注重发挥各种类型教育资源、方式的优势,促进人机协同、时空融合,致力实现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个性化学习,推动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建设。 要努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,提高教师的多媒体互动交互教学能力。教师是改革的实施者,要加强数字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,多层次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工作,为教师职业发展赋能,为教学改革升级。 要更加重视网络安全,关注数字伦理。具体包括技术安全、算法安全、数据安全等,要保障教育数字网络平台的可用、可靠、可控性,不断提高教育数字化管理水平。 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,我们要不断解决前进发展中的问题,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融入新时代,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赋能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。(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马陆亭)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